新闻检索: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在线咨询
 
热门新闻
 
 
水运人眼中的两会热点
新闻来源:中国港口网 http://www.chinaports.org 发布时间:2016/3/16 10:24:00

中国交通新闻网  今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海洋强国等战略,一系列的水运相关话题受到代表、委员们的关注,成为会上交锋碰撞的热点,并传递到会场之外。作为水运领域的业内人士,他们也都在以自己的行业视角观察两会,分析两会,他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期待,有什么建议?今天,我们邀请水运各领域的相关人士共同聚焦两会上的热点,直面代表委员们提出的难点,交流思想,建言献策,凝聚行业前行的力量。——编者

河北海事局局长翟久刚:将五大理念贯穿海事工作全过程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升各级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依法执政能力”,要“制定国家海洋战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强国”,这为全面加强海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明确了方向。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迫切要求,更是海事部门实现全面履职和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首先,全面推进法治海事建设。“简除烦苛,禁察非法”。当前我们在完善海事法规体系、规范执法程序,特别是要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方法推进工作的能力。海事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把海事监管和服务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实现法治与创新、改革发展的有机统一。一是进一步完善海事法规体系,同时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推进出台地方性海事法规,为海事工作开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二是坚持依法履职,建立海事权力清单,推进执法行为不断规范,实现阳光执法;三是完善履约机制,做好前瞻性研究,强化执法监督,“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理念成为海事人的行为自觉。

其次,提升保安全保顺畅水平。当前,国家“三大战略”进入落地实施期,水运行业供需两侧都要提质增容,海事管理和服务必须满足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强化对接意识,加强海事管理服务的供给研究,使供给和需求协同,打造安全通畅的海上交通环境。一是持续推进海事监管模式改革,做好海事事中和事后监管,不断优化海事监管工作机制;二是创新管理手段和方式,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E航海”等信息化手段为抓手,在大口岸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升海事管理水平和效率;三是切实加强海上应急防备能力建设,建立各种突发情况应急预案,动员政府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再次,倾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推进国家“十三五”规划落地实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谋划和精准服务。一是针对当前航运市场现状,通过安全技术标准提升、特殊排放区的设置等措施,淘汰落后的航运能力,推进航运业升级。二是发挥海事职能优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推进水运相关产业科学布局。三是开展惠民工程,为贫困家庭孩子从事航海职业提供直通车,实施精准扶贫。四是全面推进航海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设,通过“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进校园”等各种共建活动和载体,为海洋强国战略营造浓厚氛围。

贵州省航务管理局副调研员韦世荣:精准扶贫 补齐水运短板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精准扶贫”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度高热议话题,作为贵州水运来说,口味佳、食欲浓。

贵州是扶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全省48个贫困县就有34个分布在赤水河、乌江、清水江、都柳江、红水河等沿江两岸。精准扶贫将使贵州水运发展找到大有可为、大有所为的空间地域。

今年是贵州水运建设三年会战收官之年,水运精准扶贫主攻方向就是要牢牢守住“发展、生态”两条底线,解决沿江民族地区“坐在金山没饭吃”的问题,以改善当前交通条件落后、交通结构不合理为切入点,补齐水运“短板”,用“线、梯、圆、点”,破解水运“解析几何”难题:“线”——打通贵州“北入长江”乌江水运大通道,建成可通航500吨级船舶的四级航道509公里,相应建设构皮滩翻坝运输、思林、沙沱通航设施,乌江将浴火重生,结束贵阳、遵义两个中心城市无水运的历史,构建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连片集中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水上交通平面图。过去是不足百吨位船舶,而今500吨级新型船走出万重山,进入长江黄金水道,融入长江经济带,通向海上新丝路。“梯”——实施“以航为主”的发展战略,建设都柳江从江、大融、朗洞、温寨四个航电枢纽,清水江平寨、旁海航电枢纽,实施航电一体化,为黔南、黔东南两个民族自治州开拓一条“南下珠江”的水运大通道,打造经济走廊。“圆”——加快乌江渡、索风营、锦江、樟江、桐梓河、芙蓉江、光照、董箐、石垭子等库区航运建设,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重要目的地。“点”——建设200个乡镇渡口、40个城乡便民码头,让更多老百姓享受供给侧改革带来的获得感。

“没有大思维、大气魄,就没有大发展”。到年底,贵州水运交通将有效连接37个产业园区、230个小城镇、42个旅游景区、46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9个城市综合体,水运精准扶贫成果将逐步显现。

日照港集团党委工作部部长锁旭升:打造“绿色智慧型”港口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对港口行业而言,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绿色智慧型”港口,促进发展模式从成本要素投入的粗放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驱动模式转变,努力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正确处理好港口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从宏观上讲,坚持绿色发展,就要打造便捷高效的绿色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全面提升港口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港口对腹地的服务、辐射、带动作用,应进一步加快建设以港口为核心的现代多式联运体系。推动港口与铁路、公路、管道等相关物流企业,以及与产业链、物流链上下游企业的互联互通,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优化资本、业务等资源配置,推动港口物流一体化发展。

从微观上讲,坚持绿色发展,就要坚持发展决不以牺牲客户利益、牺牲服务质量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守住生态文明红线、底线,推动港口可持续发展。注重把绿色环保、创新引领贯彻于港口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加大相关投入,加快绿色、智慧技术的应用,倡导和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实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需要大量技术手段来支撑。“智慧港口”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应用,核心是让“沉睡的数据会说话”。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协调机制,推动信息化与港口集疏运深度融合,建设集卫星定位、二维码、射频识别等先进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物联网系统,打造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智慧物流。

东海救助局党组书记肖跃华:提升海上安全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国家海洋战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海洋强国。如何推进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强海洋实力,促使我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随着“一带一路”、“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实施进入关键期,提升海上安全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进入攻坚期,需要以国际视野、全局高度和战略思维来统筹谋划专业救捞的发展。

在走向远洋、进军深海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家专业救捞队伍在大深度搜寻扫测、大规模人命救助、远距离搜救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高海况条件下应对群体性人命遇险事件、大吨位沉船快速整体打捞、应急处置大面积海上溢油和沉船存油泄漏及危化品污染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切实提升应急救助能力,筑牢海上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东海救助局大力推进“高新技术装备研究和应用”项目建设,专门成立了高新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工作小组,引进无人机、无人艇等高新装备,组织专门人员分批进行严格的操作培训、训练,确保险情发生,高新技术装备会用、能用、管用。同时,我们坚持发挥信息化在应急救助中的作用,积极推进“互联网+应急救助”行动,筹划将高新技术装备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专业救助船、救助直升机、潜水员等力量无缝链接,逐步建立适应辖区特点和需求的高新技术救助装备及管理体系,在原有“空中、水面、水下”救助格局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三位一体”救助内涵。

我局还加强与科研院校的战略合作,针对新形势下海上救助的难点和重点,将对“载运危化品船舶、大规模人命救助、被困水下船舱内遇险人员”等多个课题开展联合研究。同时,针对复杂水域的救助,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种遥控式密闭无人救生艇和水下作业解除缠绕物的斩断器”等两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通过联合研究和自主创新,我局在实施翻扣船遇险人员救助、大型设施拖航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保障海上安全形势稳定提供了坚强的能力“供给”。

原中海国际船舶公司高级船长、首席培训师胡月祥:以立法形式确立海员社会地位

今年全国两会上,原中国海运集团董事长李绍德和河北远洋运输集团董事局主席高彦明两位委员,分别建议国家出台切实措施提高海员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免征国际海员个人所得税。一些航运界的两会代表则指出,海员队伍是建设海洋强国以及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基础力量,没有稳定的海员队伍,建设海运强国就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航海强、国家强”。但中国民众航海文化素来观念薄弱,少有年轻人励志航海职业,很多航海毕业生、在职的海员因各种原因而登陆离开航海职业,形成了中国拥有65万海员但不是海员强国的现状。“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海运和海员,海洋强国必须建筑在我国自有的、具有现代航海理念和技能的本国海员身上。

目前,我国海员的社会地位下降,海员从业积极性不高。我国船员条例也混淆了“海员”和“船员”的区别,二者的职业环境、专业、技能、知识和责任有很大不同,须以航海文化的概念谨慎明确二者的职业区别。

我认为,实现海洋强国梦想必须大力宣传航海文化,迫切希望人大立法,出台海员法,采取法律措施,提高海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立法应明确:无论从经济、政治角度,我国必须建设强盛的海员队伍的功能和意义;国有航企除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培养、培训高素质海员的责任外,还应承担建设海洋强国、海运强国的责任;全民尊重航海文化和海员至关重要,海事主管机关和航运界应该积极推进海员立法并与国际海事法规相连接;给予海员便利,协助海员树立职业的荣辱观、道德观、归属感。

海事主管机关应该响应国际STCW公约2010年马尼拉修正案各项决议,鼓励民众参与航海,鼓励年轻人、女性“到海上去”,并办好每年“国际海员日”和中国“航海日”活动,增强百姓对航海文化的了解。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志明:发挥有效投资作用助推水运转型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十三五”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从八个方面提出了2016年重点工作,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绿色发展等几大亮点值得关注。

水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水运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水运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国家经济社会的战略性调整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将对水运的需求结构、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都带来深刻影响,水运行业发展进入了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转型升级阶段。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水运行业自身提升服务品质、降低物流成本、满足多样化的物流需求。“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上海、天津、厦门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高港口智能化水平。其次,更加注重水运建设投资的有效性,投资方向侧重结构优化和补齐短板,注重投资综合效益的发挥。再次,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要求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在胶州湾、辽东湾、渤海湾、杭州湾、厦门湾、北部湾等开展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绿色生态化开发建设成为水运未来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围绕两会的总体部署,水运行业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一是优化水运基础设施结构。以“补短板、强服务”为宗旨,提升局部地区专业化码头能力,加快老港区搬迁改造和优化升级。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高内河航运的综合运输能力。二是加强以港口为枢纽的物流体系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推进港口与物流园区、保税区、“无水港”的联动发展,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提升港口辐射力和影响力。三是继续深化港口资源整合,避免港口产能过剩发展,实现港口、岸线资源的集约利用,切实发挥港口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支点作用。四是建设智慧港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提升港口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发挥港口在现代物流供应链中的“集成服务”能力。五是打造绿色平安水运。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通盘考虑规划—设计—建造—运营—退役各阶段,从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交通运输组织体系、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着手,通过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引领绿色港口建设发展。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立新:促进综合交通运输政策法律供给

两会上,供给侧改革是热议话题之一。针对2008年至今不见回暖的航运“严冬”,为实现国家“海运强国”战略,有委员从船舶、港口、港航企业转型升级、服务等领域提出航运业应进行的供给侧改革,非常切中要害,有针对性。

我认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也是实现我国“海运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关注船舶、港口、航道等供给侧改革外,也应高度重视政策、法律的供给。在我国,不存在综合交通运输的专门立法,尽管在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领域存在一些立法,但也存在诸如各种运输方式相关法律在制定时各自为政,注重自身利益而缺乏整体性的考虑;或者有的法律只是提出一些原则等问题。正是综合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和具体规定的不健全、不完善,需要我国制定有利于促进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保驾护航。

促进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法律供给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明确政策调整基本思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是由国家发展规划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关注、单式运输方式的发展规划以及国家构建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专项规划组成。下一步,可尝试根据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要求,在继续资助扶持以及引导的基础上,大跨步进行战略规划并大力促进规划实施,尤其是在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领域,力争通过政策调整给综合运输创造更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二是加强综合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第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还需继续拓宽渠道。第二,建设要有中长期规划有序引导,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第三,努力克服基础设施建设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分工,合理协调好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构建低碳绿色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第四,坚持基础设施建设“软科学”理论研究与创新,修改并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形成科学决策,促进综合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发展。

三是搭建综合运输信息网络平台。我国航运电商发展迅速,航运实践中电子运输记录的使用也会逐步发展,而综合运输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是推动电子商务和电子运输记录使用的最基本条件。网络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打破不同运输方式信息不流动的现象,减少重复收集信息的成本。至少各种运输方式的有关技术标准、结算方式、信息网络接口等要协调统一。而这一环节不能靠立法解决,需要政府在调整政策的同时稳抓落实,逐步推进。

四是积极推动制定专门立法。除完善单式运输的立法外,特别需要真正从“大交通”的视角和国家整体利益统筹协调规划综合运输的统领性立法——《综合运输促进法》,这是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协调发展的根本性保障。此外,也应适时制定多式联运、货物综合运输单证管理等法规。

湖南省交通企业协会副秘书长胡富君:期待加速融入长江经济带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战略,一些代表、委员也纷纷就内河航运发展建言献策,对于湖南内河航运人士来说,无疑是振奋人心的。

对于湖南的许多港航企业来说,2013年受湘江枯水影响而导致的长沙段史无前例的大滞航事件,犹如一场梦魇,当时造成航运严重受阻,港口停产,进出口外贸货物压港,骨干钢铁企业面临停产,紧急疏浚才恢复通航。欣慰的是,随着2015年初湘江2000吨级航道建设一期工程的贯通,航道畅通无阻,船舶也呈现明显的大型化趋势。但不容乐观的是,在流域降雨量减少的年份,一旦湘江遇枯水期,下游的湘阴南门港、铜官等浅滩仍将可能出现“瓶颈”航段,因此,港航企业期盼着航道条件更加优化。

同时,湖南的港航企业也期盼着湘江下游综合枢纽能如愿加快建设,以加速湖南融入长江经济带。

去年7月发布的《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2015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总投资将达200亿元。湘江航运、港口企业盼望工程早日建成,以彻底解决“上建枢纽,坝下受枯”而制约航运和港口的问题。

对于洞庭湖岳阳综合枢纽工程的建设,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航电枢纽设计处副处长田红伟则认为,该工程对修复洞庭湖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发展航运、改善灌溉、提高洞庭湖区经济和生态承载力,推进经济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版权所有:中国港口  维护单位:中国港口协会港口多式联运分会   沪ICP备05056019号  沪公网安备31022102000114号   管理